Xiang Ruan - 阮翔 Website

乐夏3来袭

沉积了2年,乐队夏天第三季终于开播了,借这个档口说说乐队夏天相关的话题。 首先是马东。他是如假包换的星二代,而且算是巨星二代吧。马季在中国的文艺史上,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关注不关注,肯定是绕不过的一个人,他的儿子怎么也算是上一号人物。但是马东身上基本看不出任何明星后代的样子,沉静,练达而且踏实。当然,你要说这个不过是表面或者台面上的马东,那我也不反对,公众人物可能总有两幅面孔也说不定,但是我作为观众,只能就看得到的样子做评论。 马东这两年最被关注的事情不是他做了奇葩说,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或者乐夏,好像是许知远对他的一次采访,采访后N多人说他犬儒。他当时说的话,细节我不太记得了,大致意思是说,世界上5%的人是精英,剩下95%的人是芸芸众生,不关心宏大的事情。我们(指米未或者相关的文艺工作)只要让95%的人高兴就好了。这话一出,各种社会责任感爆棚的自觉知识分子们就怒了,指责他犬儒。我觉得大部分批评马东犬儒的人,他们甚至没有明白马东这句话里其实带着的刺儿,而且这个刺儿就是用来刺这些后来的批评者的。马东这段话,我看过原视频,结合许知远的前言后语,马这段话其实是反话。我理解他想说的是,5%的那些才是sb,才是庸庸无为的一群,我为什么要让你们高兴。马东骨子里其实有点愤青,他不止不犬儒,他对社会有深刻的观察和而且始终希望触手可及得参与社会改造。 当然这种评价,马东看了可能会不同意。不重要,我作为一个旁观者是这么觉得的。以这样的一个马东,他做的节目注定是有特色的,而且是鲜明的个人特色。无论是奇葩说,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他们的切入点都很一样,让从前不能或者没渠道发生的人,用在中国还不多见的节目形式发出声音(话说,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比脱口秀大会好出一整个维度,这个可以单开一个话题另说)。这些节目背后的逻辑都是:深入社会话题,多元讨论,发出观点,不给结论。更重要的是,节目小心翼翼得走在国内的游戏规则之内,绝不越轨。这种安全,“世故”的姿态,可能就是马东被批评犬儒的原因。那些批评他犬儒的人可能从来没有想明白的一点是,每一个发出的声音,都是宏大的叙事。同样的一片土地,你在天上俯瞰下去是一小块豆腐块,你站在人群中平视过去,是无边无际的一大片广袤。这是视角和姿态的问题,和观点与立场无关。 说回乐队夏天。不太清楚是什么契机让马东做了这个节目,他自称完全不了解乐队,我想那只是说他和我一样是乐盲罢了,而不是真的不听摇滚乐。他年轻的时候不听崔健吗?我不相信。乐夏有不可避免的国内综艺的套路,但是看得出他确实在努力做到不同,努力做到不和其他的综艺同流合污。其他的不说,在最热闹的时候停办两年,然后重新启动,这个,至少从商业的角度看,够有范儿了。 再把话题往回拉,直接聊乐夏3刚过去的第一集吧。 先说超级乐迷 高叶:因为看了狂飙才知道这个演员。不太了解。从她说话的范儿来看,像是喜欢摇滚乐的女孩(当然乐夏不是只有摇滚乐) 张亚东:没毛病,虽然太闷骚。 彭磊:咋说呢?从他第一集的表现可以告诉我们一件事,生活中的贫嘴毒舌和能在镜头前口吐莲花是两回事儿。当然,他刚到这个角色位置,还没玩明白也是有可能,可以继续看下去。 那英:话题人物。估计录制的时候,刀郎的歌还没出,她还没被骂上热搜,但是节目播出的当下,她正好在风口浪尖儿上,对她的心理承受力也确实是个考验。我挺喜欢那英的,不太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讨厌她。很多人说她不懂乐队,而且不会作词作曲制作,压根儿不是音乐人,凭什么做超级乐迷。这角色又不是评委,叫”乐迷",而且投票权也和普通观众一样,为啥做不得?甭管多讨厌她,那英唱歌在全球华语女歌手里也是头几名。她连个乐迷都做不了?这也太刻薄了。另外,总有人拿她和田震比,我觉得,单论唱歌,她比田震要强太多了,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选手。黑们就少说两句吧。 大张伟:当然,不管超级乐迷都有谁,如果没有大张伟,这个节目可看性就去掉了50%。大张伟基本上包揽了这个节目乐队唱歌以外的所有看点。这孩子真的是人精,用生命朋克着的摇滚人。我对他的喜爱毫不掩饰,也因此经常被朋友嘲笑。他和马东正好配对,一唱一和,可以给这个节目定基调,也可以给这个节目上档次,当然前提是你得听得懂他说话的弦外之音。说他说话有弦外之音,并不是说大张伟说话说一半儿留一半儿,或者故意打着什么隐喻。而是他说话的边界感很强,虽然看上去口不择言,直接尖锐,但是他清楚地知道话头从那里起,在那里收住,可以不给节目带来麻烦,也不给对话者带来困扰。他说话没有什么话术,想到什么说什么,但是不会给他人找麻烦。这样的人,不要说娱乐圈,生活中都很少。我们总是夸奖那些所谓心直口快的人,但是常常忘记,心直口快和礼貌,善意是不矛盾的。总是说摇滚乐要be real,但是没有礼貌和善意的real,根本一文不值。大张伟在这个节目可以做照妖镜,看看那些人是real的real,那些人是不那么real的real。 最后聊聊第一集里出现的乐队。 新学校废物合唱团:东北朋克教父的歌,我挺喜欢的。简单,旋律上口,歌词给力,这就是朋克,就是摇滚。 橘子海:夏日漱石这个歌名是整首歌里唯一出现汉字的地方。听着还不错,不过我个人不太理解为什么一定要用英文写歌,作为听众没觉得写英文词有什么特别的必要性。 Mr.Miss:这个组合拉跨的是主唱,那个自觉很明星的刘恋。他们做的歌挺好,但是刘恋唱歌真的没有爵士味道。再加上她因为一些综艺,成了有知名度的明星,举手投足总是一股子我风情万种的样子,让人很出戏。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我希望看到的爵士乐是更自由,随意没有设计和接地气的东西。 柏林护士:我心里第一集中最好的乐队。没什么好说的,就是很rock 康士坦的变化球:这乐队是乐夏今年要重点推的乐队吗?真的是给了他们足够长时间的PR。大家都在夸他们的歌如何感人,为什么我不是太能感同身受的?我能理解这首歌表达的情绪,事实上歌名已经直接给出来了:美好的事可不可以发生在我身上。但是这种表达总显得有点自怜自艾,堵在一个情绪点里走不出来,又不呐喊,仿佛一个人偷偷掉眼泪,然后叫大家一起来合伙悲伤一下。至少这样的歌不是我喜欢听到的那种摇滚乐。 虎啸春:歌没怎么记住,就看他的乐手去一位一位得拥抱超级乐迷。然后还看到超级乐迷们感动。不知道这情绪是哪儿来的,可能是因为不在现场的缘故,所以感染不到我。反正这些都和他们的歌没一毛钱关系。 Nova Heart:被疯狂称颂的乐队,尤其是主唱的大飒妞。歌是真不错,大飒妞也是唱得真好,不过我更喜欢柏林护士。呵呵 总的来说,第一集没有特别让我跳脚的乐队,等着看后面乐队出场啦。

Automatically update org-agenda-files

I heavily rely on org mode for my daily schedule, project management, personal learning, paper/book reading, and all forms of writing. One of the crucial aspects of my workflow is using org-agenda to gather my schedules, to-dos, and appointments from all the org files in my working folder. This function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my efficiency. However, org-agenda does not automatically update the file list for aggregation. For instance, if you set org-agenda-file to monitor a folder such as $HOME/Org/Work, org-agenda fails to add a new org file under $HOME/Org/Work to its file list unless you manually update org-agenda-file by evaluating the command

最近看的一些电影电视剧

之前在国外想看国内的最新影视作品,很难做到同步,多少有些时差。感谢现在可以翻墙回国的VPN和互联网大厂对海外观众的开放,去国多年第一次在国外和天朝同步了最新的电影和电视剧。从新年到现在,大概把2023年最新的一些片子都捋了一编。说说感想 流浪地球2 怎么说呢,明显比不上1。虽说90%的影视续集都没办法超越原生第一代,但是我说流浪地球2比不上1,倒不是这个意思。流浪地球1我很喜欢,他确实是和好莱坞不一样的中国式的科幻,或者说是东方式的地球末日情节吧。没那么多走投无路的矫情,没有一个人拯救一个物种的舍我其谁,更没有好像地球上从来只有白人的自大,流浪地球1说的是很直白的慌慌张张,忙忙碌碌,有伤感,有别离,有无可奈何,更有无能为力,东亚似的,哪怕用个偏贬义的词“自怜自爱”也没关系的情感输出。并不是说这种情绪或者表达多么好,但是他就是我们这个民族原有的样子。但是到了流浪地球2开始变味儿,有种大国崛起的德行。个人不太喜欢。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不得而知,或许是因为战狼吴京在这一集的深度参与。你看李雪健从头到尾穿着中山装,一发言就是高屋建瓴,我朝在上的样子,很吴京。 当然讨厌看美国拯救地球,但是同样不喜欢看中国拯救地球。真有地球毁灭在即的那一天,咱们这个物种的每一个个体,每一个群体都应该不知所措,都应该惊慌失措。不是说世间没有英雄,没有可能到时候哪个国家振臂一呼,四方相应最后带领大家绝处逢生,而是说到了那个时候,谁还在乎谁是领袖,谁是霸主,谁比谁更加慷慨激昂呢。 总的来说,流浪地球2,特技很棒,情节有点拖沓,更重要的开始硬上价值,一个IP要被玩儿坏了。 满江红 很多人不喜欢,或者看不上张国师,但不管怎么说,在我眼里满江红比流浪地球2好很多。个人也曾经不太看得上国师那种傻乎乎,未成年似的的家国情怀。尤其是在《英雄》里展示的那个“不杀”的和平主题,当年骤一听还以为是少先队老师出来讲课,透着浓浓的红领巾味道。但是随着张国师在电影,主题活动,开幕式的各种作品展示,我忽然觉得,他的家国情怀,其实朴素而自然,和战狼似的那种所谓爱国情怀完全不同,是非常个人化而且内向的。没有什么不好,而且很可爱。 电影拍得很棒,至少对我一个外行人来说,大师拍的东西,哪怕是游戏之作,他的水准也是在线的。其实张艺谋很在行拍这种闷骚的轻喜剧。《有话好好说》,到现在为止,在我心里依然是大陆最好的喜剧电影之一。满江红里的小滑稽好在没有刻意,是你我他平时互相逗逗闷子的那种,这样的喜剧在大陆已经很久不见了。大陆喜剧被徐峥们彻底搞烂,满大街都是呲牙咧嘴,大指甲挠胳肢窝那种用力过猛的片子。 电影最后的齐诵满江红,无论是不是很多人不喜欢,我觉得对张艺谋而言他是水到渠成的,他是必须要有的一个情节。我觉得张艺谋在拍这一段的时候,自己是感动的。他在电影过场中用了很多豫剧,猛一听还以为是秦腔。当然,岳飞是河南人,但是这故事里没有岳飞,一个南宋的故事,一帮天南海北的人物,张艺谋选择了大段的铿锵有力的源于秦腔的豫剧做背景音乐,我觉得这就是他的家国情节。一个人他忘不了乡土,那就是可爱的。 宇宙探索俱乐部 电影类型写的是“科幻喜剧片”。我看到快结束,只看到喜剧,没明白科幻是咋回事儿,还以为这个类型介绍本身就是喜剧的一部分呢。到了最后,孙大通被外星人接走才算圆了“科幻”的主题。 好电影,必须的。 不过有两点。其一,是这种通篇的第一视角的运动镜头,不要说在电影院里,我在家里看电视都看得有点头疼。真要在电影院里看,我怀疑一半儿以上的观众得看到呕吐。这种运镜真的是考验观影者的小脑发育机能。属于体检的一种吧。 其二是,不太喜欢最后外星人真的降临地球的情节。虽然终于靠这个情节把电影搞成了科幻类,但是他也可以不是科幻,谁规定非要科幻呢。如果我是编剧,我会让主人公最后摔下山崖,然后昏迷不醒。被世人救起后,大家以为他真的找到了外星人,等到他醒来,全世界都在追捧他的第一类接触。他因此成了寻找外星人事业的领头人,功成而名就。开始虽然有点怀毅,到了最后,他自己也开始相信自己确实接触过外星人了,唯一的悬念是孙大通不知所踪,但是不重要,电影嘎然而止。 总觉得所有的探索,所有的出走都是原地打转。哪怕人类走出太阳系,我们依然困在自己的体系之中,除了自鸣得意一无所获。扯远了,和电影品质无关,个人口味罢了 狂飙 很棒的电视剧,比从前的人民名义强多得多。 一边看我一边在想一个问题,这片子是怎么过审的?后来想明白了,因为编剧很狡猾。 其实这部剧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主线故事,另一部分是吴刚演的(话说,吴刚真的没整容吗?再问一遍,真的没整容吗?回答我说没有的话,我就再问一遍)纪委干部带出来的副线,而副线是为了过审用的,没有他,狂飙再狂,也狂不到屏幕上来。之所以说人民名义不如狂飙,就是因为我记得人民名义里也有类似的结构,但是他的副线和主线混在在一起了,导致人民的名义最终成了宣宣们要看的电视剧。而狂飙的狡猾在于,拍给宣宣们的情节和主线是几乎独立的,你把吴刚出演的那些情节大部分都删除,会发现根本不影响整个故事的展开。这种刁钻的结构设计,简直是。。。。我太喜欢了! 漫长的季节 这十几年来看过的最讲究的大陆电视剧,没有之一。 辛爽作为摇滚乐手出身,光配乐一项就已经碾压似的强过了大部分大陆电视剧导演。 至于说道讲究二字,是相对大陆电视剧一贯的粗制滥造而言的。现在我天朝有钱了,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CG,大场面,豪华服装等等毫不吝啬得一坨一坨得往屏幕上堆,透着非常地道,自信的两个字:富裕!但是“粗”和“烂”这两样病,靠钱都治不好。画面全是修图,修完了人脸修背景,很多片子拍的是实景,看到的都是每一个像素上的合成色。情节更是相当考验观众的修养,时缓时急,前面挖一堆坑,后面叠一排山走到哪儿算哪儿,没有逻辑只有漏洞。演员就更不能提,全部换成CG会导致片子整体表演水平的提升。台词更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前言搭上后语属于中奖行为。 反观漫长的季节,每一帧都可以上大屏幕。光影,布局都有导演的精心设计。运镜里的小心思,画面里看似不经意的前后呼应,丰富的细节支撑起一集一小时的时间,丝毫感觉不到冗长,反而觉得转瞬即逝,忍不住要看下一集。演员都是正经八百的演员,都是正经八百得在演戏。而老戏骨们的对手戏,每一场都精彩。有冲突,有个性,而且有趣。台词很用功,没有废话,照顾人物个性的同时,用最有效率的方式推动情节发展。 写到这里才发现,上面这些夸辞,不都是一个电视剧应有的品质吗?可见观众苦大陆电视剧久矣。 漫长的季节,我看也算是东北文艺复兴的一部分吧。看东北的故事总有一种让人唏嘘的感觉。在我天朝,让人唏嘘的事儿,一般都过不了审,这个片子能过审而且过得如此丝滑,我猜是因为90年代毁掉东北的下岗潮是前朝的事儿。前朝之谬大,愈显我朝之英明。但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片子真好,而且还能让我们看到。其他的,去他妈的吧。

还是有关于吵架 :-)

有一个走廊,很安静,有人唱歌的话可能会扰民。有这么一个人,有点不识好歹,时不时要哼几句歌儿。可能确实有点扰民,虽然唱歌儿的人自己不太清楚,因为没人告诉他唱什么歌儿,唱多大声音算是扰民。这时候出现另外一个人,他没完没了得对唱歌儿的人吐口水。有趣的点是,吐口水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唱歌的人扰民,而是因为他觉得唱歌的人唱得不好听,唱的不是他想听的歌儿。 吐口水的人就一直吐一直吐。唱歌儿的人一直不理会,直到被吐得浑身上下都是臭口水,忍无可忍了就回击起来。这时候一直沉默的走廊居民们出来劝架了,说,要以和为贵,不要争吵。说唱歌的人,你一把年纪了还那么大脾气。也有人说,你看你唱歌儿确实扰民了。 问题来了,大家的点都无懈可击。你看,做人不要和人起冲突,大家和平相处。没毛病。扰民这件事情做得不对,也没毛病。唱得不好听,唱得不合人口味,虽然只是听歌人的个人视角,但也无可厚非。当所有观点都很在理的时候,没人想得起,也没人在乎,有人被吐口水这件事情。 那么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就是唱歌儿的人闭嘴,而且最好永远闭嘴。唱歌儿的人闭嘴后,吵架的问题解决了,扰民的问题解决了,唱歌难听的问题也解决了。而被吐口水这件事情呢?他开始就不是个问题,因为口水没溅到唱歌以外的任何人身上,而且唱歌的人闭嘴了,口水可能也就不吐了。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如果被吐口水,而且口水只在你一个人身上,那一定是,嗯,你错了。。。

Writing slides with Webslides under Emacs

In my line of work, writing slides for different purposes is a regular task. To ensure seamless work without leaving Emacs, I typically use org mode to create my slides and then present directly via org-tree-slide or export the org file to beamer. These methods work well for most of my presentations as the slides turn out simple and visually appealing. However, for more complex presentations that require multimedia such as embedded videos, large background images, animations, like those created in PowerPoint, additional steps may be necessary.

有关于吵架

今天和某日本客户(严格意思上不能叫客户,该叫什么我也不清楚,不过不重要),因为一些工作和合约上的问题面对面争吵了整整两个小时。两个小时说得自己口干舌燥,结果是正面的,我得到了想要的结果。 要说的不是这次争吵的内容,要说的是这两个小时里体会到的关于争吵的一些小感想。争吵这件事最要不得是在口舌上争胜负。这说起来有点奇怪,争吵不就是在嘴上较劲儿掰斥吗?其实不是。说到底之所以要争吵,都是有原因的,没人会为了要锻炼嘴皮子跑出去和人吵架。所以在争吵中不要忘记“初心”。如果你没在一场精疲力尽的争吵后实现自己要得到的结果,那么就是把对方说得哑口无言,或者像诸葛亮骂死王朗一样,用嘴皮子送对方上了西天,吵完了也不会觉得自己获得胜利。拿不到想要的战利品的战争,就绝对不会是一场胜利的战争。道理显而易见。 所以如何守住自己的逻辑主线才是争吵的王道。今天的争吵里,有好几次,对方试图模糊焦点,腾挪了好几个不同论点,其中有一两个其实很尖锐,可以说我这方不能说完全占理。而在那种上头的情况下,会不自觉地要在每一个话题的口论中压倒对方,哪怕自己不占理。还好我中途感到有问题,及时止损,硬生生得将话题拉回来,放弃了在他方论点上的一较高下。之后对方一直试图从我的基本论点上跳出,但是我不管他说什么,就是不离开自己的基本盘。最后,对方开始进入沉默,无话可说,原因很简单,他知道没办法将我从我的话题阵地上引开到他可以大展手脚的题目上去。而在我的基本盘上,他原本是不占理的,所以既然我守住原阵地不动如山,他除了沉默就别无他法了。最终,争论的结果是我让他承认他原本不愿承认的事情。在这之前,在他几次强行跳转到的话题上,我是退让的。我可以让他赢一两个论点,我甚至接受他的一些指责,但是一定要死死得把他套在我需要在这场争论中最终赢得,而他原本不想给我结果那个话题,或者说逻辑主线上。因为这个才是自己口干舌燥要用两个小时时间来和他对峙的初心。 另外一个争吵中很重要的点是,千万不要上头。口舌之争,你来我往,很容易肾上腺飙升,最后眼红脖子粗。今天对方很显然有备而来,打印了一堆资料,一进房间,不等我开口就直接甩出他的第一个论点,而这个论点毫无意外得激怒了我,因为太胡搅蛮缠,并且罔顾事实。因此就直接引发了近10分钟的相互指责,各不相让。在这期间,我忽然反应过来,不对,这是对方的策略。虽然对方也看起来和我一样言语激烈,但是看得出来,他并没有像我一样真的愤怒。原因很简单,这本来就是他甩出来的话题,而且对我的指责也是在他设计好的路线上在你来我往。这就有趣了,我要聊的是A,而他一上来跳过B,开始谈C。他的战略很简单,在C上双方大刀挥动互砍一番,然后自然延伸到D,E,最后我自己估计都找不到路回到A。想到此,我忽然冷静了,声调降低,语速和语频也放缓,大部分时候在听他说,等他说完后,我慢条斯理得直接跳到A,仿佛刚才我被他激怒的事儿不存在一样。一转移到A,就感到他开始上头。他上头不是因为愤怒,而是因为他发现自己精心设计的作战战略被瓦解或者消弭了。说起来,冷静是争论里守住自己阵地的唯一办法。所有的争论,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是逻辑碰撞。只有心无杂念得守住自己的逻辑才能和别人硬碰硬。 吵架这事儿也许伤身,但是一定醒脑。– Xiang Ruan